彰显“一致性”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1-25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杨九俊 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,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。

    经常会碰到一些校长,“自己的故事”讲不清楚,因为他们的学校文化有多套话语体系,有多个貌似“核心价值观”的东西。法国学者福柯在讨论文化问题时强调,“一致性”是“一个文化得以存在的条件和组织原则”。学校文化在内在逻辑上保持“一致性”,才可能把丰富、多元的文化肌体、文化现象整合在一起,实现“多”与“一”的统一。

    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表达可能有多种形式,有的以教育哲学来表达,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传承斯霞“童心母爱”的思想,而这正是斯霞的教育哲学;有的以校训来宣示,如江苏省盐城市盐阜中学是所生源较差的高中,校训是“成人之美”;有的是校本化的培养目标,如江苏省锡山高中的培养目标,是成全“生命旺盛、精神高贵、智慧卓越、情感丰满”这样的“人”;有的是教育主张,如江苏省淮安实验小学着意“做幸福的人”,等等。它们都表达了学校对教育本质的独特理解,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校本特色。

    那么,怎样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呢?第一,理想的追求。核心价值观回答的都是培养什么样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,都表达着组织内群体对教育理想和理想教育的憧憬和向望。第二,现实的批判。学校核心价值观总是基于现实情境,具有批判锋芒的。因为现实教育唯分主义,功利化太强,所以我们要“成全人”,要“成人之美”。第三,文化的传承。人类文明、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地域特色文化,乃至学校办学的精神文化,通过核心价值观的传扬和实践,香火不绝,绵延永续。第四,性格的使然。学校核心价值观在体现、表达教育理解的同时,也一定会打上组织个人和群体的性格烙印,如苏州市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的诗性教育主张。

    当然,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蕴含的,我们应该用综合、整合的眼光来看。比如百年名校的文脉流淌,其中一定孕育了后来者对未来的想象。在一定意义上,我们梳理、提炼学校的文化传统,是在向前贤致敬,是在与自我对话,更是在用历史照亮未来。正是向往未来,我们发现学校文化传统中某些思想意蕴是抵达教育本质的,是当今教育现实和社会现实中严重缺失的,更是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,以此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,历史与当下、未来就建立了坚实的联系。同时,还要注意的是合理扬弃,要努力把相关联的东西打通、融合,把“一致性”的形状描摹出来。再者,核心价值观的提炼,应当在组织成员的沟通、对话中形成,提炼核心价值观也是共同体形成共识,积极影响个体的化人过程。

    为了更好地将之落地,一方面,在学校文化设计上,要有紧扣主题、突出主题的意识,要在整体上体现核心价值观,辐射到学校全部工作,使“一致性”能够内在生成。另一方面,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不是“说”,而在“做”。边做边“说”,理念与实践相互激荡,才能使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,使学校文化渐入佳境。